心靈之地—天柱山
心靈之地——天柱山
如果現(xiàn)在有人問起南岳的所在,我想:很多人會說在湖南衡陽,衡山嘛!畢竟衡山煙云天下聞名。然而衡山只是1425歲的現(xiàn)南岳,真正的古南岳——天柱山,在公元前5500年,由懷農(nóng)氏敕封為南岳,同時敕封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。從封禪之時至撤封之日公元589年,天柱山早已存在了六千多年,按我國的習(xí)俗追根尋祖,天柱山才是真正的南岳。;
二十年前的一次偶然,讓我遇見了她——天柱山,我被深深地震撼了,那是一種心靈的震撼,世間竟有如此神奇之地。
天柱山古稱皖山、皖公山、潛山、萬歲山。春秋時期,周大夫皖伯受封于此地,施仁政,深受百姓愛戴,為紀(jì)念皖公而以山稱皖山、水稱皖水、地稱皖城,安徽簡稱皖即源于此。公元前106年,漢武帝劉徹南巡至此拜岳,更使天柱山聞名四海,后歷代帝王皆行封禪之禮,直至公元589年,隋文帝楊堅為開拓南疆而敕封湖南衡山為南岳。其后,古南岳天柱山依然倍受人們敬仰,直至南宋末年公元1265年,宋蒙戰(zhàn)火蔓延至此,后至民國前期800年間,天柱戰(zhàn)亂不斷,匪患層出,世人無法涉足,故漸淡出人們視線,不為人知了。
天柱山核心景區(qū)面積82.41平方公里,自然風(fēng)光旖旎,兼具北山之雄、南山之秀,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45座,17嶺18崖18瀑17泉遍布其中,有象形石86塊,全國三大高山湖之一的煉丹湖位于群峰之中,自古便有“五岳歸來不看山、黃山歸來不看岳、天柱歸來不看峰”之說……
歷史上,曾有很多文人墨客游歷過古南岳,如李白、白居易、曹松、蘇軾、王安石、黃庭堅、朱熹 、李庚……,他們皆與天柱一見如故,難以割舍,都夢想與天柱結(jié)緣,終老一生,雖都未如愿,然天柱已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心靈,無法忘懷。文人游山玩水,賦詩作畫以添雅興可謂稀疏平常,可上述文豪卻想以天柱為人生的歸宿地,這在全國名山中卻是絕無僅有的,足可見其魅力之巨。
天柱山是如此之美,以至于俄羅斯前總理基里延科2006年二次來訪,對其贊不絕口……,原文化部長王蒙用“天柱通神”來表述對天柱的喜愛……,作家余秋雨將對天柱的所有情感融入了《寂寞的天柱山》一文中,刻畫得淋漓盡致、晶瑩剔透。
天柱山自古是道佛兩家爭相進(jìn)駐的寶地。道家稱天柱為“第十四洞天”、“五十七福地”,東漢末年,道家丹鼎派祖師左慈駐天柱煉丹,后將道家精術(shù)傳與葛玄,使其成為道家四大法師之一,至今左慈煉丹遺址尚存。佛教自達(dá)摩祖師東來傳教,其徒二祖慧可、徒孫僧璨、徒曾孫道信皆在天柱傳教,并建寺名三祖。
天柱山是一座愛情山,這里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發(fā)生地,是三國時期二喬的故鄉(xiāng),二喬美滿的婚姻亦是現(xiàn)代青年向往的愛情典范?!犊兹笘|南飛》中的主人公焦仲卿和劉蘭芝亦長眠于此,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定將被永世傳頌……
有位學(xué)者曾說過:“當(dāng)事物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時,就需要用照片來展現(xiàn),當(dāng)照片也無法講述時,就需要眼睛去看一看了”。
對于我來說, 天柱山 并不陌生,以前曾三上天柱山,然而馬上要四登天柱的我依然興奮異常,隱約間有了蘇軾回歸舒州(天柱山地區(qū))時的感受:“青山只在古城隅,萬里歸來卜筑居”。
2013.6.28
2013年6月28日,20:45上?;疖嚹险?假日列車準(zhǔn)點出發(fā),承載著回歸的期待,西向而去……
成員:鋼鐵戰(zhàn)士陳導(dǎo)、小石、小周、小陳。
2013.6.29
2013年6月29日,07:15池州火車站,地陪導(dǎo)游接團(tuán),大巴輾轉(zhuǎn)2.5小時至天柱山客運中心,10:30分南大門,開始了一天的征程。
霹靂石
首先經(jīng)過佛光寺,驗票、直向天蛙峰而去,一路景點不多,豬頭石、霹靂石,霹靂石由山頂石塊滾落至山腳,一分為二而得,石上有清軍都統(tǒng)李云麟題“混元霹靂”四個大字。
霹靂石
行進(jìn)十分鐘后,二個小妞狀態(tài)平穩(wěn),小石略有不適,長期未大運動量活動,開始會有些反應(yīng),好在其并未放棄,45分鐘后漸入佳境。
天蛙峰
前方不遠(yuǎn),接應(yīng)我們的老吳已在三岔路等候,緊走幾步,兩軍會師,放下行裝讓老吳看管,一行四人登峰尋蛙……,那青蛙依然匍匐于石上,昂首鳴叫,隊友們驚呼:真像。時隔多年,我看見它依然十分親切……
老吳是當(dāng)?shù)匾郎浇?jīng)營農(nóng)家旅館的第一人,在驢友中口碑很好,故我們亦選擇此處為我們的宿營地。老吳的口碑馬上得到了驗證:小石的登山鞋出現(xiàn)問題,無法繼續(xù)它的使命,老吳立即給我們送上一雙柔軟的舊跑鞋,驢友都知道,舊跑鞋登山才最舒適,小石連聲道謝,我是暗自得意,這家是我選的嘛,還會有錯?經(jīng)過短暫的休整,開始了真正的精華之旅……
天蛙鳴叫喋不休
六月雪
天柱一景世上稀,夏日炎炎厚雪積?;锇閭凅@呼連連,六月還有積雪,一路小跑,待到近前,哇!原來是白砂。此景乃花崗巖石風(fēng)化成細(xì)砂而至,可見花崗巖雖堅,卻也會隨歲月而消蝕。
夏日積雪天下奇
再往前,經(jīng)飄云瀑,可抵南關(guān)口。天柱山精華景區(qū)包含東、南、西、北、總等五個關(guān)寨,當(dāng)?shù)厣矫襁@樣來描述它們:“東關(guān)險、南關(guān)秀、西關(guān)雄、北關(guān)幽、總關(guān)險峻看不夠”。我們迫不及待地沖向南關(guān)寨,這里有南宋末年劉源將軍抗元而設(shè)的牛馬城、振奮軍心的振衣崗,便于游客攬勝的連珠橋……。曾飛奔去尋那天柱十大名松之一的五妹松,因未開發(fā)無路可尋,只得無功而返。
飛來峰
抬頭仰望,飛來峰矗立在前,其為天柱第三高峰,海拔1424米,峰頂巨石如蓋,似從天外飛來,稱“飛來石”,據(jù)當(dāng)?shù)厮庌r(nóng)介紹:飛來石下有洞,可容納百人。乾隆皇帝曾登山游玩,見此石隨口說道:“飛來未必是飛來,定是世人胡亂猜”。話音未落,飛來峰地動山搖,飛來石隆隆欲飛,乾隆大驚失色,忙改口道:“飛來必定是飛來,不是世人胡亂猜,既然飛來又飛去,何必當(dāng)初要飛來?”,語畢峰靜,乾隆連說“萬幸、萬幸”。
巍巍飛來展雄風(fēng)
一路走來,云遮霧繞,不禁使人想起明代詩人李庚對天柱山的贊美:“巍然天柱峰,峻拔插天表。登躋尤未半,身已在蓬島。憑虛鑾鶴隨,舉步煙云繞。天下有奇觀,爭似此山好”。旅行家徐霞客因當(dāng)時天柱山匪患而未能一睹其風(fēng)采,尋思著:若徐俠能成行,是否還會下“登黃山則天下無山,觀止矣”的定論呢?前方二條岔道,一路通神秘谷,一邊去總關(guān)寨。我們計劃走一個圓,景點一網(wǎng)打盡,絕不遺漏。先走通天谷、神秘谷一線。“天柱一絕”神秘谷,道家稱司元洞府,司命真君的涉世之地,起點于龍吟虎嘯崖蜿蜒而上至天池峰頂渡仙橋,全長400余米,號稱花崗巖洞第一秘府,谷中54個洞穴形態(tài)各異,云集交錯,洞連洞,洞套洞,移步換景,神秘莫測?!耙蔁o路時便是路,看是道處卻迷途”——這是對神秘谷最真實的寫照。伙伴們帶著好奇、帶著興奮、帶著向往一路疾行…… 特別是周小妹對此山垂涎已達(dá)三年之久。
象鼻石
通天谷第一個景觀——象鼻石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這個象鼻有別于他處,有道是:“猛看石左鼻高豎,細(xì)端石右亦象頭”。伙伴們皆驚愕不已……
葫蘆泉
前方路邊一石宛如人造,有詩云:“葫蘆泉口葫蘆石,億年泉涌不停歇,自然塑就尤似物,世人莫辯偽與真”。余秋雨曾寫到:“在天柱山,隨便拿一塊石頭出去,人們都會把它供起來……”。奇石的世界,奧妙無窮。
穿幽谷、走小巷,“無意回首遍地景,隨處徘徊便見珍”。前方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和尚念經(jīng)有口無心吧,不敲木魚欠虔誠,還真有這么點意思。
神秘谷
不遠(yuǎn)處就是神秘谷的入口了,密密的石階, 濃密的樹蔭,盤旋的回廊,一切彷佛已拉開了神秘的序幕……
隊員們的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笑容,積極進(jìn)取、迎難而上這正是我們鋼鐵戰(zhàn)士永遠(yuǎn)快樂的精神源泉。如歌中唱到:“不管路艱辛,我愿意去,邁開大步勇向前。不管路遙遠(yuǎn),何時到終點,我會完成這心愿……”
皖公神像
走過一段石階,陳導(dǎo)猛然叫大家停下腳步向左看,小伙伴們都驚呆了,那不是一位老者嗎?惟妙惟肖,比人工篆刻自然得太多了,自古上蒼眷顧仁者,皖公永存、仁愛永存、道義永存、正氣永存……
逍遙宮
隨后到達(dá)逍遙宮,我們走原來的古道,尋古探幽,周陳二小妹玩得不亦樂乎!小石亦是連稱奇妙無比。
出得幽谷,豁然開朗,左邊一石巨大如屏,石上刻有白居易的贊美詩:“天柱一峰擎日月,洞門千仞鎖云雷。”余有幸偶見大詩人的后二句:“玉光白潔香爭艷,金翠佳蓮蕾斗開”。
行不幾步,又遇暗道。
不斷有發(fā)現(xiàn)、不斷有驚喜、不斷有快樂,這正是神秘谷的迷人之處。難怪不愛山水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對天柱卻情有獨鐘,曾這樣抒懷:“水無心而婉轉(zhuǎn),山有色而環(huán)圍,窮幽深而不盡,坐石上以忘歸”。其《懷舒州山水》一文表現(xiàn)出對天柱山無限的深情,不管到哪里,不管年歲多高,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會因無法回歸而經(jīng)常羞愧。故而又留下了“鄉(xiāng)塵新居稀舊宿,欲辭潛魄更躊躇”的詩句了。
神秘谷中洞連洞
龍宮
剛出幽洞,又見奇石“母子龜”,神形兼?zhèn)?,寓意著世上親情暖人間。轉(zhuǎn)眼即到龍宮,一條曲徑向前延伸,人在其間宛如隔世,清幽無比,好個心靈家園……
此地人跡罕至,我們與山連為一體,“人以山為骨,山以人為膚”,符合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的道家仙旨。伙伴們一改往日的矜持,自由暢想,盡情舞動,我想:這是真正的身心松弛,精神的凈化。地宮亦為神秘谷中的一站,古稱“上天入地”,今天我們是先入地府,再升天宮。百轉(zhuǎn)千回出地縫,豁然開朗見群峰。“金雞唱晚”、“和尚背尼姑”、“飛來石”、“仙蚌獻(xiàn)珠”、“太白觀海”、“皖公劍”……群景蜂涌而出,令人目不暇接,不禁令人想起北宋黃庭堅對天柱的贊美:“哀懷抱絕景,更覺下筆難”。
古道游人罕至
群峰爭輝
八戒巡山
尋尋覓覓,終于找到了絕景“八戒巡山”亦稱“豬八戒打瞌睡”,朋友們你們找到了嗎?
天柱松
游覽過天柱山,才會真正體驗到什么叫移步換景,景如繁星。下午14:30分抵天池峰,五分鐘后至天柱山十大名松之首的“天柱松”處,此松長于崖邊,枝干粗壯,在巖石中生根,歷經(jīng)風(fēng)吹雨打,依然生機(jī)勃發(fā),據(jù)專家考證,天柱松齡已達(dá)1450年,比黃山迎客松壽長500年,是比迎客松更美的中國松,怎不叫人稱奇!二位姑娘頻擺造型,與仙松幾番合影,粘粘松氣以待好運。
伙伴們集合,繼續(xù)下山向總關(guān)寨進(jìn)發(fā)??傟P(guān)寨是南宋末年抗元義軍劉源將軍的指揮部,關(guān)險崖陡,易守難攻。居高臨下,一覽無余,群山連綿,奎麗壯觀。“擂鼓石”、“壁虎石”、“仙女石”、“鯨魚出?!?、古炮臺遺址……,哪一景都堪稱精品,難怪余秋雨先生曾寫到:“天柱山,它就是不肯把奇石勻出去一點,讓外面的開闊地長久地枯燥著,硬是把精華都集中在一處,自享自美……”。
總關(guān)寨
總關(guān)寨風(fēng)光
總關(guān)氣勢磅礴,巍峨高聳,奇石遍布,唯一的遺憾是無法一覽“皖公金槍”的風(fēng)采,此景需藥農(nóng)帶領(lǐng),掛繩下崖進(jìn)入未開發(fā)區(qū),環(huán)境所限,只得放棄了。這一線風(fēng)光確實以“險”、“古”為特色,與神秘谷的“奇”、“幽”形成鮮明地對比,具異曲同工之妙。
天池峰
出總關(guān),下到原通天谷處,繼續(xù)走神秘谷新道,上天池峰。團(tuán)隊游線小圈即我們之前的路線,路邊轎夫曾看見我們上山,現(xiàn)在見我們又要上山,連說:“錯了,下山走這邊”。我們笑答:“去蓮花峰、煉丹湖”。
轎夫們驚訝萬分:“你們厲害”。沿神秘谷新道而上,伙伴們皆稱與普通山道無異,毫無神秘可言,可嘆團(tuán)隊游客無法領(lǐng)略神秘谷真正的神秘。
天池峰海拔1426米,為天柱第二高峰,峰頂有“下天池”,傳說是仙女沐浴之所,此處是觀賞天柱主峰、蓬萊仙峰的上佳之地。隊員們至此終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主峰——天柱峰。
天柱峰
天柱峰海拔1488.4米,以400米的相對高差高出眾山之上,凌空聳立,一柱擎天,渾身石骨,嶙峋奇絕,諸峰拱衛(wèi)使她具有屹然獨尊之勢,成為萬山的當(dāng)然首領(lǐng)。1861年10月,清軍都統(tǒng)李云麟請藥農(nóng)賀良謀帶領(lǐng)他登上了天柱峰,寫下了“孤立擎霄、長白云麟”八個大字并由賀刻在峰頂巨石的正面和側(cè)面。1944年6月,國民黨第五戰(zhàn)區(qū)副司令張淦登頂,刻“中天一柱”于上幅,字后直書“張濟(jì)公”, 東南大石上有一九寸水池,池北刻“上天池” 三字,是天柱山最高的石刻和最珍貴的文物,是人文和自然最佳結(jié)合的精華景觀。
雙乳峰
天池峰上一路東行,前方一石突兀在前,神形兼?zhèn)?,彰顯柔性之美。
右上方一石又顯威嚴(yán)大氣,“帝坐石”相傳為漢武帝當(dāng)年拜岳小憩之坐石。隊員們一擁而上,爭做帝王、女皇,其他游客亦來參與,好不熱鬧……。正南前方又一大亮點,起初以為在黃山看迎客松,細(xì)細(xì)端詳,叫人詫異萬分,指示牌上注名“大王松”,果然是氣宇非凡,余自認(rèn)為更勝迎客松,隊友們紛紛贊成。
大王松
五分鐘后抵拜岳臺,真正地拜岳臺遺址在山下白鶴崗,故未作停留,向西北一岔道向主峰山腳而去。道旁一石又堪稱精品,名曰“鸚哥石”,天柱有雌雄二塊“鸚哥石”,此為雄石,昂首挺胸,頗為神氣。
鸚哥石
花峰依偎在主峰左側(cè),中開一線,曰“一線天”,該景入口處刻有“頂天立地”四個大字,為國民黨安慶衛(wèi)戍司令劉義純所提?;ǚ逵覀?cè)通往蓬萊仙峰,蓬萊峰海拔1350米,西南北三面皆為懸崖峭壁,峰頂狹長,縱深百余米,寬僅二三米,峰下時常云霧繚繞,如凡間仙境。
蓬萊峰
隊員們在仙境茫然四顧,此地為天為地?名如其景,蓬萊幻境。難怪黃庭堅對天柱情有獨鐘:“吾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,視天維陵山,不足道也”。
回到拜岳臺繼續(xù)前行,一巨石上的刻字吸引了我們,走近方知乃詩仙李白對天柱的贊詩:“奇峰出奇云,秀木含秀氣,清晏皖公山,巉絕稱人意……待吾還丹成,投跡歸此地”。詩如其想,以此為家。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亂爆發(fā),李白來此修身靜悟,得益非淺。
經(jīng)過“柬之洞”,此地是北宋大夫李柬之游山夜宿之地,洞口刻有“三字經(jīng)”, 洞內(nèi)供奉老子塑像。這里是古時驢友理想的宿營地。
舉頭一望,“天元石”佇立一側(cè),此石重約十噸,通體圓滑,巨石山巔坐,他山堪稀有,傳說為上界魔鏡掉落凡間所至,妖魔經(jīng)此無可遁形。
青龍背
久違的仙峰,下凡的青龍。絕險之地——青龍背(亦稱鯽魚背),海拔1370米,峰頂岸石狹長陡峭,居高臨下,群峰盡收眼底,是靜思悟境的好去處。2005年前圍欄未加固時,簡易鐵鏈更具險狀。隊員們在此逗留許久,戀戀不舍而去。
舞女松
不經(jīng)意間,“元寶石”、“拇指石”、“舞女松”、“鷹松”等景觀陸續(xù)呈現(xiàn)在眼前,每個景點都獨具個性,我們特別推崇天柱十大名松之一的“舞女松”,婀娜多姿,宛如仙女化松,翩翩起舞。
前方將抵“步云橋”,此橋為人工景點,隊員們在此上演了一部土匪劫財?shù)奈㈦娪?,小陳任?dǎo)演、小石擔(dān)綱攝影、陳導(dǎo)小周任男女一號,影片一次成型,相當(dāng)順利,只是山上無其他游客,沒有群眾演員。過青龍軒,朝天界至西關(guān)遺址,這里景色依然迷人,山路依然陡峭,古松依然遍布,大美自然,群山屬我,何其壯哉!入潛龍窟,走蓮花峰新道,“巖石生蛋”、“鷹嘴石”、高空棧道、“五指峰”,處處是景,路路是奇。煉丹湖是全國三大高山湖之一,三國時期,道家丹鼎派祖師左慈在此煉丹,得道升仙,現(xiàn)遺址尚存。一路之上,“天柱晴雪”、“仙桃石”也是十分得逼真。晚七時回到老吳家,洗去一天的塵埃,美美地吃了一頓農(nóng)家菜,休息,以備明日再戰(zhàn)東關(guān)。
煉丹湖
2013.6.30
2013年6月30日,6:30分,初露晨曦,起床、吃早餐,全隊整裝,向東關(guān)進(jìn)發(fā)。首先將翻越飛虎峰,一路上人造景觀增添了不少,相比原來少了很多的原始與自然。
迎真峰
穿越飛虎峰,前方迎真峰映入眼簾。南宋末年劉源義軍中的七位女杰駐守此峰,蒙古兵猛攻七天七夜也未能占領(lǐng),最后義軍女杰彈盡糧絕,跳崖就義,蒙古兵才登上峰頂,可見其地勢之險峻,后人為紀(jì)念這七位女杰,亦稱此峰為迎貞峰。
祖孫樂
我們登峰那天,大風(fēng)吹起,迷霧重重,道路已于去年加寬加固,上峰頂難度已不如往昔,又少了一份險趣,不免有些遺憾。但隊員們那份平和的心還在,那份自由的情還在,那份對自然的愛還在……,真所謂心有多美,景有多絢。又一奇石“祖孫樂”,伙伴們都說太像了,不用注釋都猜得出來。
下迎真、過石紐抵畫眉嶺,走通往東關(guān)的古道,從此開始道路破舊,基本無游人到此,一行四人游山的興致卻更濃了,一路談笑風(fēng)生,二個姑娘不停自拍,不亦樂乎。
麟角峰
麟角峰,在主道一側(cè),因其峰頂有一石酷似動物犄角而得名。大小二陳不過三分鐘便達(dá)峰頂,麟角石非常形象,堪稱奇石。
回音臺
“回音臺”——顧名思義有聲音傳回,大家一試,果然應(yīng)驗,于是有了回音三杰的精彩畫面。
剛離開回音臺,一場大雨驟然而降,四人頓成落湯雞,好在山中氣候多變,十分鐘便雨過天晴,我們卻樂在其中……?!半p獅戲球”、“鼓槌石”等奇石讓我們大飽眼福,在疊翠亭小憩片刻,向著雄偉的大天門進(jìn)發(fā)。通往天門之路,崎嶇坎坷,險峻陡峭,令人望而生畏。
大天門
由山腳至山坳頂需經(jīng)陽關(guān)三疊,分上、中、下三塊巨石擋道,路邊雜草叢生,甚是原始,只有專業(yè)驢友才會走此道。前年曾帶一年輕同事來訪,其見天門之勢,頓時精神崩潰,歷經(jīng)艱險下得山來,其如釋重負(fù),遂決定從此不再登山,誒!又毀掉了一個有志青年。
回眸千丈崖、疊翠亭
經(jīng)過近一小時的艱苦跋涉,天門已近在咫尺,隊員們雖顯疲憊,斗志卻依然昂揚。
上得天門,又是另一片國度:“近前古松搖曳,遠(yuǎn)處云海連天”。我們迷惑茫然,佛道兩家的仙境為我們尋得……。
片刻過后,神志方醒。左邊一峰名曰天獅,為天柱山名峰,隊員們自然要一探究竟。登山之路坡度大于75°,需手腳并用,萬分小心。十五分鐘便抵峰頂,環(huán)顧四周:天柱主峰、飛來群峰、煉丹湖、覆盆峰、少獅峰……,一覽無余,美不勝收。天柱一絕“蜒蚰蟲”突現(xiàn)在我們眼中,此石長40米,寬10米,高3米,頂端對稱伸出的兩小石柱,長均約2余米,似一對蜒蚰觸角,玉潤臃呆,十分可愛。峰頂旁臥俯的天獅毫不遜色,昂首俯視天門,拱衛(wèi)主峰,真乃天獅也。陳周二娃峰頂狂舞,險被山風(fēng)吹落山下,二妞花容失色,匍匐在地,再不敢直立。
逗留些許,返程而下,“上山易,下山難”此話讓我們體會頗深。途中連聲呼喊在岔路口等候我們的小石,未見回應(yīng),周與二陳緊張萬分,怕其遭不測……,正在此時,樹叢中跳出一人,嬉笑得意,啊,原來是小石故弄玄虛,嚇唬我們。繼續(xù)下行,前方就是董永與七仙女相會之處——鵲橋,其長30余米,高約8米,屬崩塌型地質(zhì),遠(yuǎn)遠(yuǎn)望去,如天上彩橋,橫跨云端,絕妙無比。
鵲橋
不知不覺已到達(dá)奇谷天梯段,幽古的石階、簡陋的凹槽、叢生的野草,不禁令人浮想聯(lián)翩,感受那古遠(yuǎn)的深邃。
離東關(guān)出口已經(jīng)很近了,路上又遇到了一頭壯牛,傳說此牛曾伴董永左右,后一直隱沒在此,等待與董永七仙女再次相聚。此牛形象逼真,氣宇軒昂,堪稱神牛。走過一段無階路,一只大鳥默默地站于林中,頭上堆滿樹枝,可見少人光顧,讓人油然而生憐憫之情,它就是雌鸚哥石,與拜岳臺處的雄鸚哥石為一對,只是鮮有人知罷了。
出東關(guān)門,山上景觀幾無遺漏,由于時間原因,山下虎頭崖景區(qū)未及游覽,不過已經(jīng)讓我們無限感嘆:天柱奇石無處不有,雄、奇、靈、秀名不虛傳。
天柱山奇石
山谷流泉景區(qū)為人文景觀,三祖寺為佛教名剎,覺寂塔歷時1400年。山谷中保存了由唐至民國1300年間的石刻篆文,題刻作者達(dá)數(shù)百余人,唐代李翱、李德修,宋朝王安石、黃庭堅、蘇東坡,明朝胡纘宗,清代張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題字崖谷。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藝術(shù)博物館和史料檔案館,為研究歷史人物活動、文學(xué)書法藝術(shù)、自然和社會科學(xué)等提供了珍貴資料。
下午至池州火車站,自由活動,晚18:30分發(fā)車,7月1日晨5:45分抵達(dá)上海火車南站結(jié)束此次旅行。
高山流水
2013.7.2 (2014/3/25補(bǔ))
- 行走在路上:好一個了得! 2016-07-13